更新時間:2016-02-29 13:35:55 來源:大家找算命網(wǎng) 作者:八字算命大師
郁姓的來源_郁姓起源_郁姓的來歷
姓氏源流
郁姓源出有:
源出一
源于大禹之師郁華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 相傳,遠(yuǎn)古時期大禹的老師叫郁華,就是郁華。郁華很有見識才能,大禹王稱他為王師,虛心向他學(xué)習(xí)本領(lǐng)。因郁華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,所以家族就很興盛,接著這個姓氏就出了個神奇人物叫郁林,據(jù)說他后來修煉成了仙人。戰(zhàn)國時期,著名楚國的詩人宋玉在《高唐賦》中提到,郁氏是來自郁林這個復(fù)姓的。顯然,那位成仙的郁林原本是郁華的后代,他的子孫以其成仙之事為榮,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為姓氏,曾一度變?yōu)閺?fù)姓郁林氏。
在郁華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,簡稱郁氏,皆尊郁華為郁氏始祖,世代相傳至今。該支郁氏正確讀音作yù(ㄩˋ)。
源出二
三峽地區(qū)的諸多姓氏如與歐陽氏同源血親的氏族有夏姚22家,如夏氏、姚氏、歐陽氏、婁氏、嵇氏、弋氏、韓氏、區(qū)氏、郁氏、畦氏、徐氏、尋氏、扈氏、灌氏、針氏、杞氏、儲氏、共連氏、鮑氏、左氏、瀆氏、越氏等,均與西陵嫘祖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(guān)系。大禹為西陵嫘祖五世孫,軒轅嫘祖生昌意,昌意生高陽,高陽生鯀,鯀生大禹。
源出三
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宰相郁黃之后,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。 春秋時期,魯國有個著名的宰相名叫郁黃(郁貢),受封于黎陽(今河南浚縣),史稱“黎陽公”,其地亦因稱為“郁”。
郁黃的后裔子孫主要繁衍于今浙江省的吳興一帶,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,稱郁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該支郁氏正確讀音作wèi(ㄨㄟˋ),今讀作yù(ㄩˋ)亦可。
源出四
源于子姓,出自古春秋時期吳國大夫郁伯之封地,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。 周王朝時期,江南長江流域有郁邑(今江蘇與浙江之間),為春秋時期吳國一個大夫的采邑,該大夫原為宋國下大夫,在華氏之亂中避于吳國,被吳王因稱其為郁伯。
在郁伯的后裔子孫中,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,稱郁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該支郁氏正確讀音作yù(ㄩˋ)。
源出五
源于地名,出自古春秋時期魯國郁邑,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。 郁邑,亦稱枋邑,位置靠近泰山,在《左傳》中稱其為“枋”。在古代,“郁”字通“枋”字。顯然,鄭國稱其為郁邑,而魯國稱為枋邑,皆指同一地區(qū)。
在郁邑的住民中,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,稱郁氏、枋氏,后枋氏也多改稱為郁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該支郁氏正確讀音作wèi(ㄨㄟˋ),今讀作yù(ㄩˋ)亦可。
源出六
源于姬姓,出自周宣王時鄭國公子翩之后裔,屬于因故改姓為氏。
據(jù)史籍《姓氏考略》記載,郁氏另外一支出自太原(今山西太原),是周宣王姬靜時期的鄭國公子翩的后裔,與蔚氏通族。該支郁氏正確讀音作yuè(ㄩㄝˋ),今讀作yù(ㄩˋ)亦可。
源出七
源于地名,出自戰(zhàn)國朝時期郁林,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。 史書記載:楚伐郁林(今廣西桂林),遷其民于郢(今湖北江陵),其后有以原居地名稱為姓氏者,世代稱郁氏至今。據(jù)史籍《前漢書·地理志》中記載:“鬰林郡,故秦桂林郡,屬尉佗。又水名,<山海經(jīng)>載:鬰水出象郡。”鬰林郡,在秦朝時期稱桂林郡,到了漢朝時期改稱“郁林郡”。鬰林郡的住民,主要是古代百越民族,也包括了后來成為西南各少數(shù)民族的西南夷先民百濮族,在大漢王朝強(qiáng)盛之勢下,有人以郡望為漢化姓氏者,稱鬰林氏,后簡為郁氏,再簡筆為郁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要注意的是,該支鬰林氏與第一個淵源中提及的鬰華后裔、即那位成仙的鬰林沒有任何關(guān)系。該支鬰氏(郁氏)正確讀音作yù(ㄩˋ)。
源出八
源于地名,出自漢朝時期郁夷居民之后,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。 漢朝時期,建有郁夷縣,行政上隸屬于右扶風(fēng),位置在今陜西省寶雞市及隴縣一帶。在郁夷縣的住民中,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,稱郁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該支郁氏正確讀音作yù(ㄩˋ)。
源出九
源于地名,出自古代西域郁立國國民之后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在漢朝,漢武帝的通西域政策,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,其路徑所過的西域有一個郁立國(今新疆奇臺),主要是西羌民族,其國民歸漢之后,后裔便以國名之諧音漢字“郁”為姓氏,稱郁氏、玉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該支郁氏正確音作yù(ㄩˋ)。
源出十
源于鮮卑族,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三國志》、《晉書》等的記載:“鮮卑人中有郁姓。”在史籍《晉書》中記載的鮮卑郁氏,就是拓拔鮮卑的一個部落,原稱萬郁部,在東晉后期聚集魏部落,首領(lǐng)就稱萬郁烈。該部落從無固定居所,完全靠游掠生存,為史籍如《魏書》等的脫譜氏族。
萬郁部族人后皆改漢姓為郁氏,被北魏孝文帝安置于北地郡,稱其居地為郁致縣(今甘肅慶陽),亦因此而稱之為郁州。鮮卑郁氏后逐漸融入漢族,世代相傳至今。該支郁氏正確音作yù(ㄩˋ)。
源出十一
源于契丹族,出自唐朝時期契丹民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舊唐書·北狄傳》中記載:“唐時契丹人中有郁姓。”唐朝時期,契丹民族中的主流部落為郁律氏,亦稱野律氏、后在大遼國時期譯作耶律氏。
在遼國滅亡后,郁律氏多漢化省文為單姓郁氏、律氏,多數(shù)融入漢族,少數(shù)融入蒙古族、女真族,世代相傳至今。該支郁氏正確音作yù(ㄩˋ)。
源出十二
源于回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;刈逵羰,出自明英宗朱祁鎮(zhèn)執(zhí)政的正統(tǒng)中期(公元1443年左右)所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兒后裔。入朝后,那罕帖木兒被明英宗授職錦衣衛(wèi)指揮同知。他逝世后,其子倒刺火者襲職。至其孫沙班之時改漢姓為郁氏,稱郁敬,因?qū)矣袘?zhàn)功而晉升為指揮使。在郁敬之后,其子孫世稱郁氏,有四世孫郁錦、五世孫郁勝、六世孫郁騰、七世孫郁勛等等,并世代襲職為指揮使。
該支郁氏正確音作yù(ㄩˋ)。
遷徙分布
郁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,在當(dāng)今已經(jīng)與郁氏不分彼此,皆稱郁氏(在臺灣省有極少數(shù)人仍稱郁氏),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位,人口約四十六萬六千余,占全國人口總數(shù)的0.029%左右。
據(jù)史籍《元和姓纂》記載,春秋時期,魯國有宰相名叫郁黃,又被稱為郁貢,自郁黃之后,便有了郁氏(郁氏)。
另據(jù)史籍《姓考》記載,春秋時期,吳國大夫食采于郁邑,他的后代便以地名“郁”為姓氏。又據(jù)《姓氏五書》記載,西域有郁立國,其國人則以國名中的郁為姓氏。
兩千多年來,郁氏(郁氏)族人不斷繁衍壯大,并逐漸形成眾多的支系。據(jù)歷史文獻(xiàn)考證,郁氏望族歷史上出自于黎陽郡。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陽市,這里聚居著一支郁氏(郁氏)后裔,其祖上在南宋時期,以御醫(yī)的身份從北方遷移到浙江,起初定居在余杭,后來又遷到蕭山。綿延至第四世郁義安(郁義安)時,他攜家人到富陽經(jīng)商做生意,從而定居在富春江邊,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。
魏、晉時期,郁氏(郁氏)族人曾在今河南?h繁衍昌盛,此地原屬黎陽縣,后隸黎陽郡,其與太原一樣同為郁氏(郁氏)發(fā)展史上之重要郡望。
唐、宋以后,郁氏(郁氏)族人之繁衍重心已轉(zhuǎn)移至南方,尤以華東為中心,他們分布于安徽淮南、江蘇蘇州、盱眙、昆山、太倉、吳江、上海、浙江杭州、崇德、嘉興等地。
宋、元亂世中,郁氏(郁氏)族人漸趨播遷于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南方省份。
明朝初期,山西郁氏(郁氏)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,被分遷于江蘇、浙江、河南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明朝中葉以后,郁氏大多簡筆為郁氏,廣東、廣西、海南島均有了郁氏(郁氏)人家,并有沿海之郁氏(郁氏)渡海赴臺,現(xiàn)今臺灣之臺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郁氏(郁氏)家族。
清朝時期,郁氏(郁氏)族人在全國分布之地愈廣。如今,郁氏(郁氏)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,尤以江蘇、上海、浙江等省市為多。
歷史上,郁氏(郁氏)不僅是富陽的望族,還是富陽的一個大姓。郁氏(郁氏)家族在富陽有過很輝煌的時期。過去,曾經(jīng)叫富陽城是郁氏(郁氏)的天下,有“郁半街”、“郁半城”之稱。大多商行都是郁氏(郁氏)的。富陽城周圍的田梯,也有大量是郁氏(郁氏)的。周圍的山上有郁氏(郁氏)的祖墳。到了“洪楊”以后即太平天國以后,他們就逐漸衰落下去了,一部分郁氏(郁氏)族人去了江西等地,留在富陽有三支宗族,一支在富春江以南的鄉(xiāng)下,一支在富春江以北的鄉(xiāng)下,郁氏(郁氏)這一支宗族一直在富陽鎮(zhèn)上住。從第四世郁義安(郁義安)到富陽,到郁達(dá)夫這一輩,正好是十九世。現(xiàn)在浙江富陽的郁氏(郁氏)已有了郁達(dá)夫的重孫輩,已到二十二世。